打开一个卖冬季衣服的直播间,你大概率能听到一些带有黑科技色彩的词语。最近,一些新锐品牌开始推出“气凝胶抗寒服”,号称其具有比羽绒服更加轻薄保暖的功效。
其实,气凝胶并不是一个新概念。它是目前已知导热系数最低、密度最低的固体材料,过去一直应用于航天军工、石化等领域,曾被美国宇航局用于隔离太空服等,所以从这个方面来看,气凝胶确实是名副其实的“航天级材料”。
随着技术迭代、产业跃迁,气凝胶近年来也开始应用在服装材料上,通过加入纤维增强材料,形成一种气凝胶复合材质。
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研究员、博士生导师李召岭介绍。但目前气凝胶结构材料本身的力学性能很差,极易破碎和粉化,缺乏柔韧性和悬垂性,不太适合直接用在日常纺织品和服装上。纺织科学家也想了很多办法来改善这样的一种情况,以期望能将气凝胶使用在纺织品和服装上来提高防寒保暖性能。
例如,利用粘合剂或纺织材料自身对气凝胶的粘着作用,将气凝胶粉末粘附于纺织材料表面;将含有气凝胶的涂层整理剂均匀涂覆在织物表面;直接采用制备气凝胶的溶液通过特定的加工工艺来制备气凝胶纤维;或者将气凝胶微粒加入纺丝溶液中来生产含气凝胶的化学纤维。
为了将气凝胶材料用于服装,人们做了很多尝试,但遗憾的是目前这些技术和工艺仍旧存在一些问题。
例如,气凝胶纤维的制作的完整过程很慢,力学性能又比较差,难以承受在后期的纺纱、织造过程中所需的张力。而表面粘着技术或者气凝胶涂层技术,虽然能使处理过的面料在隔热保暖性能方面有所提高,但是很容易出现面料不透气不透湿的问题。并且还有气凝胶颗粒剥落的情况。
可能有的朋友会疑惑了,前面不都说了航天服中使用了气凝胶材料吗?怎么就不能做衣服了?
,只是该系统的一部分,还需要配备其他材料和设备来实现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湿热平衡,是完全不同于日常服装的一个系统。总而言之,在目前技术条件下
,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并实现商业化的情况也极少。建议消费者留意查看有关产品使用气凝胶的材料和真实效果,不要盲目下单。
在电商平台搜索“保暖衣”“羽绒服”等关键词,就会弹出上万条商品品类;走进一家商店,只是秋衣、秋裤,可能就有上十种。有的网友直呼:“过冬真是太难了!”
“一般而言,成分含量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的,可信度更高一些,面料成分检测很少有刚好整数百分比。”一名从事纺织行业16年的郑先生说。另外,
,因为涤纶不透气、不吸汗,有比较强的闷热感,又因为它的高强度,经常用在体育服装上。对于保暖衣裤,郑先生认为,
,它具有不错的保暖效果,且牢固度较高,比较耐穿;想要贴服舒适度更高的,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含有羊毛、羊绒的混纺面料;想要又保暖又不臃肿,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高支纱的产品。李召岭表示,消费者能够准确的通过自己的穿着场景来选择。比如,对于江浙地区、以室内办公为主的消费者来说,天然棉的保暖衣贴身穿更加舒适、透气,气凝胶抗寒服等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需要。
如果某件衣物售价大大低于市场行情报价,需要更谨慎一点。以羊毛衣物为例,郑先生说,一套薄款的全羊毛保暖内衣裤套装,下机成本就要100元左右,算上包装、销售等费用,一般定价大于200元,如果低于这样的价格,就要打上问号。“有的是羊毛含量打折扣,有的可能是工厂积压的库存商品,由于一些超过质保年限,保暖性、质量方面可能会受影响。”
要更直观地感受保暖效果,消费者不妨在室外亲身试穿体验。最重要的是,消费者们要保持理性,尤其是在
,即使原料成分相同,但不同的工艺会带来不同的穿着感,这在图片或视频里很难体现,消费者可以尽量找品牌或者老店,相对来说可靠性更高。”郑先生说。资料来源:科普中国-星空计划、潮新闻、 钱江晚报